俄乌战争爆发后,欧洲在反俄阵营中的表现引发了外界的广泛关注,尤其是其中一个显著现象:不惜一切代价、不顾一切后果的行为。尽管局势越来越严峻,国家的经济接近崩溃,欧洲人依旧顽强地坚持在反俄的前线。即使他们的生活已近崩溃的边缘,仿佛只要注入一点点“新鲜血液”,便能重新站立起来,继续向着反俄阵营冲锋陷阵。
一些观点认为,欧洲人之所以如此坚定地反对俄罗斯,背后有美国的操控和政治正确的压力,确实有其道理。从表面上看,俄罗斯在乌克兰的侵略行为,若欧洲不反对,便相当于纵容侵略,这显然与他们自诩的“自由”和“民主”理念背道而驰。然而,深入分析后会发现,欧洲人反俄的情感和行动并非完全由外部因素推动,而是深植于他们的历史和文化之中。欧洲人反俄的情结,早已融入到他们的血液里,几乎是一种历史性的宿命。
一、教派冲突:根深蒂固的宗教裂痕
从表面上看,欧洲人信奉的天主教与俄罗斯的东正教,虽然都源自于基督教,但二者之间的冲突由来已久。公元380年,罗马帝国的皇帝将基督教定为国教,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,东西方教派开始分裂。1054年,东西教派的分裂形成了今天的天主教和东正教,西方以罗马为中心,东方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。天主教称自己为“公教”,而东正教则自认是“正统大公教会”。
展开剩余72%在奥斯曼帝国摧毁东罗马帝国后,俄罗斯的沙皇伊凡四世宣称自己是东罗马帝国的继承人,并自封为“第三罗马帝国”的皇帝。自此,俄罗斯继承了东罗马帝国的“双头鹰”徽章,标志着俄国开始与西欧走上截然不同的文化道路。这场宗教与文化的对抗,虽然看似源于信仰的分歧,实则涉及的是两种不同的文明体系。对欧洲人来说,尽管与俄罗斯共享基督教的信仰,内在的差异使得他们始终无法与俄罗斯认同。
二、俄国对欧洲的侵略史:一段无法忘却的痛苦记忆
从莫斯科公国起步,俄罗斯通过一系列的侵略战争扩张领土,成为横跨欧亚的世界大国。大部分欧洲国家都曾遭受俄罗斯的侵略,甚至经历过多次侵占。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历史案例,展现了俄国对欧洲各国的侵略:
1. 瑞典:1721年,俄罗斯在彼得一世的领导下击败瑞典,强行占领芬兰湾、里加湾等地,建立了圣彼得堡,开始建设俄罗斯海军。
2. 芬兰:俄国于1809年从瑞典手中夺取芬兰,实施殖民统治,强迫芬兰人改说俄语。尽管芬兰在一战后得以独立,但苏联在二战前夕为设置战略缓冲区再次侵占芬兰,直到二战后芬兰才彻底独立,然而,苏联侵占的部分领土至今未归还。
3. 波罗的海三国:俄国在19世纪上半叶先后吞并立陶宛、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。虽然这些国家在苏联解体后独立,但苏联对这些国家的压迫和吞并历程,依旧深深刻在当地人民的记忆中。
4. 波兰:俄罗斯在18世纪通过与奥地利和普鲁士的联合,三次瓜分波兰,最终将其吞并。波兰人民对此深恶痛绝。
5. 德国:二战后,苏联根据国际协议吞并了德国的东普鲁士地区,至今俄罗斯在波罗的海的加里宁格勒地区仍然驻扎。
6. 乌克兰:自17世纪起,沙俄通过战争和政治手段逐渐吞并乌克兰,最终完全占领了该国领土。
7. 罗马尼亚:1940年,苏联将罗马尼亚的摩尔多瓦(比萨拉比亚)并入苏联版图。
这些历史事件,使得波兰、芬兰、立陶宛、拉脱维亚等国家对俄罗斯充满仇恨。对他们而言,俄国就像一个宿敌。因此,当俄乌战争爆发后,这些国家纷纷放弃了两百多年的中立政策,加入反俄阵营,尤其是瑞典、芬兰等国,它们的参与不仅仅是政治策略,更像是对历史恩怨的报复。
三、冷战时期的俄欧矛盾:对立的意识形态
十月革命改变了俄罗斯的命运,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将新兴的苏维埃政权视为威胁,认为其是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挑战。1918年至1921年间,西方各国对苏俄进行了军事干涉,试图推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。
二战胜利后,随着美苏两大超级大国之间的意识形态对立加剧,冷战拉开了序幕。虽然在冷战初期,苏联并没有直接与欧洲国家发生领土争端,但随着两大阵营的形成,欧洲国家被迫选择站队。西方国家在美国的带领下,接受了“马歇尔计划”的经济援助,逐渐与苏联敌对起来。特别是在东欧,苏联扶植的社会主义政权对这些国家的控制,导致了一系列的政治变革和镇压。例如,斯大林去世后的1950年代,东欧国家爆发了大规模的政治改革,但却遭到了苏联的镇压,匈牙利事件、波兹南事件等历史事件,成为东欧国家无法愈合的伤痛,也加剧了对俄罗斯的敌视。
通过这些历史背景的分析,我们不难理解,欧洲国家,特别是东欧国家,对俄罗斯的仇恨由来已久,根深蒂固。这种仇恨在俄乌战争中表现得尤为明显,甚至某些小国如立陶宛、波兰等,在情感上更倾向于向西方寻求庇护,彻底决裂俄罗斯。
发布于:天津市兴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